null
:::
臺東縣

換個角度與視野 台東再發現之旅

台東的後山之美廣為人知,但除了美景與溫泉,你知道池上飯包的歷史嗎?你聽過池上在地人的「隱藏版」台式美食嗎?你見過斷層活動的景觀是什麼模樣嗎?你曉得早期如何洗衣服嗎?你研究過聞名國際的「八部合音」嗎?本期我們就帶著大家以不同的視野,來一趟「台東再發現」之旅。
台東縣池上鄉,除了美麗的花東縱谷景觀,還有豐富的農物產,「稻米、飯包、油菜花」是此地廣受歡迎的三大特色。目前全鄉大部分區域都是《池上米鄉休閒農業區》的範圍,不僅擁有全台東第一家榮獲CAS食品認證的良質米加工廠,也將閒置的舊式稻米加工廠改建為碾米觀光工廠,可親自體驗製作傳統米香的樂趣。在體驗池上稻米與品嘗飯包美味之餘,也別忘了欣賞農曆年前後出現的大片油菜花海,這綿延到天際的壯麗景致,在藍天綠地襯托下,更顯清新與不落俗套。

了解米食的歷史:稻米原鄉館、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

原為池上農會倉庫的《稻米原鄉館》,經歷一段時間的閒置之後,由當地熱心人士發起整修,讓這個被人遺忘的舊米倉有了全新的風貌。目前館內除了展示充滿古意的打穀機等用具,也能參與米畫、米苔目、搗麻糬、焢土窯、製作稻草人等DIY活動。在各種農事體驗中,了解農民過去工作的辛勞,以及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。此外,《稻米原鄉館》也是萬安社區的聯絡窗口,不僅陳列許多當地的農產品,還提供套裝行程諮詢與住宿服務,讓旅人能毫無後顧之憂地享受慢活旅行。

談起池上的稻米,就不得不提到有名的「池上飯包」。在無法隨時購買便當充飢的年代,許多旅客搭了幾小時的火車後,到站時早已飢腸轆轆。原本在車站販售番薯餅的池上飯包創始人,體諒出外人的難處與辛苦,開始製作以池上米手工捏製的三角形飯團,加上卜肉、黃菜頭、烤肉乾、豬肝、炸蝦餅、梅子等配菜,放在竹葉上,包裝後以繩子繫牢的「飯包」。後來隨著時代演變,飯包雖改以木盒盛裝,但仍沿襲早期沒有盒子的「飯包」稱呼。現今位於台九線的原創老店,二樓已規劃為介紹池上飯包歷史的飯包博物館,分為「歷史文化區」、「農田農具區」、「稻米文化區」、「池上飯包區」、「古早飯包區」等,不僅介紹池上飯包的發展歷史,也珍藏早期的傳統爐灶等。除了觀光休閒與在一樓品嘗飯包外,還兼具教育與文化發展的功能。

品嘗濃郁的豆香:大池豆皮、福原豆腐店

池上的「特色台式美食」,莫過於豆皮、豆花、豆漿、豆腐。每天早上七點開始營業的老店《大池豆皮》,老闆固定清晨起床磨豆子、煮豆漿、製作豆皮。店內最受歡迎的美食便是「香煎豆包」,外酥內軟,濃郁的豆香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。另外,只有單一口味的豆花,口感綿密滑順,搭配甜而不膩的糖水,是令人懷念的古早風味。

在福原國小一帶、下午才營業的《福原豆腐店》,最有名的招牌美食就是炸臭豆腐。臭豆腐要炸得如此外面酥脆、內部蓬鬆並不容易,咬下之後仍保有嫩豆腐的口感足見店家的料理功力。另外,《福原豆腐店》還供應四種口味的豆花,其中最特別的便是「山葵醬油」,這微微嗆辣的滋味,可是受到不少老主顧的喜愛呢!

看見自然的力量:池上斷層、大坡池風景區

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,在花東縱谷中,地表斷層的活動現象,以池上斷層最為明顯,長約65公里,由瑞穗東南方一帶向南南西延伸至池上的東南方,是世界上位移速率最快的活斷層之一。由於經過大坡國小的關係,中研院特別在此設立池上斷層監測站,不僅有密集分佈的地震儀負責詳細記錄地震活動,也定期實施精密的水準測量與GPS測量,希望可以了解池上斷層的特性,進一步預測發生地震的可能性。

《大坡池》原名「大陂」或「大埤」,在池上的東側,是經由池上斷層活動所形成的斷層池,水源來自新武呂溪的伏流與人工水圳灌溉後的溢流水,再由排水口向北流出,成為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,《池上》這個地名就是由大坡池而來。由於天然環境良好,動、植物等生態資源相當豐富,周邊設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,是賞鳥、健行、騎單車等休閒活動的好去處。另外每年七、八月還會舉辦大型的「竹筏季」活動,逢周週末就有竹筏體驗活動,可體會充滿古意的遊湖樂趣。

發現農村的閒情:天堂路、伯朗大道、金城武樹、錦園洗衣亭

位於萬安社區內的天堂路,因為金城武騎乘單車、為航空公司代言的廣告,這條一望無際與曲折蜿蜒的道路從此廣為人知。而附近另一條因為咖啡廣告聞名全台的伯朗大道,與天堂路相同,休耕時黃澄澄的油菜花海,與夏季時綠油油的田野,都是攝影行家愛不釋手的取景點。

在天堂路附近,有著居民早期為了灌溉農田,用來引入大坡池水源、架離地面的水道「浮圳」,可說是代表農耕文化與技術的歷史痕跡。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後來甚至因此規劃了池上環圳自行車道,沿線可欣賞明媚的池上風光。

因為伯朗咖啡在此拍攝廣告,而被通稱為「伯朗大道」的道路,現已正名為錦新三號道路。由於道路筆直,空中又沒有人工障礙物,成為不少觀光客拍照與打卡的據點。此地最受歡迎的,莫過於因為金城武在茄苳樹下坐著喝茶而聞名的「金城武樹」,2014年雖然因麥德姆颱風肆虐倒下,但經樹醫生診斷治療後,最後回到原址種植養護。不過來此要特別留意,伯朗大道其實是農民使用的產業道路,因此千萬不要任意踐踏農地或是妨礙務農車輛與機具。

池上當地早期的婦女,經常在晨昏時洗滌衣物、閒話家常,因為通常在浮圳旁邊,為婦女們洗衣的方便與安全性,後來興建了多處圳溝洗衣亭,其中以錦園村的《錦園洗衣亭》的規模最大,且兼具休憩功能。這棟二層樓建築在水圳之上,因位處池稻田區,又有「環圳自行車道」經過,可悠閒地欣賞純樸、自然的農村景觀。

體驗採果的樂趣:親山農園

台東除了池上,還有一處米的故鄉──關山。但這裡的特色可不是只有稻米,水果也是重要物產,品質一流。《親山農園》的草莓就相當受歡迎,主人採用最新的「高架」方式栽培,充分利用種植的空間、增加產量,遊客也不必擔心得彎腰駝背進行採果。而為不浪費那些賣相差、被捨棄的草莓,主人還將草莓果肉結合在地關山米煮熟的米飯,製作成草莓冰淇淋,看似綿密的冰品,吃起來卻有相當扎實的口感。另外,由於農園地理位置方便,就在台東縣關山鎮特有的環鎮自行車專用道旁,因此來到這裡,也別忘了租用一台自行車,在《關山親水休閒農業區》裡,體會迎風馳乘的快感吧!

感受天籟的共鳴:布農部落

你有多久沒聽到感動與震撼的聲音了呢?繼續往南,來到台東縣鹿野鄉附近的《布農部落》。這裡最大的特色「八部合音」,在布農語中稱為pasibutbut,是祈求小米豐收的祭天儀式。沒有指揮、沒有樂譜、泛音的半音階唱法,震撼中外,曾受邀至美加、日本等地演出,大受好評。

為了使族人自給自足,也讓國人了解當地文化與旅遊,布農文教基金會成立了《布農部落休閒農場》,規劃出部落劇場、部落民宿、部落餐廳、部落咖啡屋等設施,並展現在地文化特色,成立編織工坊、皮雕工坊等單位,不僅協助族人培養一技之長與製造就業機會,也期盼以傳統文化作為根基,結合現代元素,創造新一代的文化色彩。

下次再來台東,可千萬別只顧著泡溫泉與用鏡頭捕捉大自然,跟著我們親自走這麼一趟,你會發現台東有很多美麗的面貌,是從來都沒有見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