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遊新篇章:農業療育 x 永續 x 綠色
近年來,台灣的農業旅遊已悄悄轉型,在傳統的遊客於觀光果園採水果、到產地品嘗農作物,並在離開前大批購買農特產品外,農遊已朝著面向更豐富、更有深度,也更有質感的方向發展,於是衍生出農業療育、永續農遊,以及綠色療育及森林療育等升級後的多元形式。
在升級後的農業旅遊中,遊客的參與經驗不單只是走馬看花地參觀,而是有更多參與和體驗的機會,透過全方位感受自然的力量,獲得身心靈的療癒,以及新知識的學習,因此稱之為「療」與「育」。這些變化帶動了農遊產業的創新,增強了旅遊的趣味性與教育性,無論是上班族、銀髮族,或是親子客群,都能在不同類型的農遊中玩得更深入,感受到更多收穫。
早先,有部份農遊業者已在傳統的農業旅遊內容之外,漸漸嘗試納入「農事體驗」與「食農教育」等元素。遊客可以親自參與一部分的農事活動,例如:插秧、除草、收割或採摘等,讓人們親身感受農民的日常勞作。而食農教育則是一種體驗式學習,透過從事食物生產、處理,再到烹飪的過程,讓參與者了解食物的來源,有益培養對環境友善與健康飲食的概念(如有機農產與原型食物等)。
農遊業者將體驗與食農的活動內容再進一步發揮,納入符合時代潮流的環保、永續、身心療育等思維,並套用於不同環境中,成功迎來豐富有趣的農業療育、永續農遊,以及綠色療育與森林療育等變化。
由農事體驗與食農教育再進階發展,令農遊點出更多新花樣
融入「四生」、「五感」與四季變化的農業療育
農業療育泛指在農業場域中,結合農業資源(包含作物和動物)來促進人與自然的連結,達到身心靈的舒暢。這類療育活動包含生產、生活、生態和生命等「四生」面向,並運用視、聽、味、嗅、觸的「五感」感官進行探索體驗。農業療育的地點,常會在休閒農場、牧場,或茶園等為人們帶來減壓與療育效果的環境。
農業療育的重點,不僅是提供心理或生理上的健康促進,還包括生命的感受和文化的傳承。例如,在休閒農場中,遊客不僅可以參加農事體驗,還能透過手作課程,與動物互動等活動,更深入地了解農業的多樣性與趣味性。這些活動很適合大小朋友一同參加,在體驗與學習的過程,也拉近了親子的關係。
這些農業療育的經營團隊,往往會規劃一套或多套的手作DIY體驗與食農教育方案,讓造訪遊客有多元的選擇。這些方案通常根基於農場本身的特色與專長,例如在有栽種金針花的「大梯田花卉生態農園」,就設計以金針花為主題且符合「從農場到餐桌」理念的方案,讓遊客先到金針田採摘金針,再嘗試以不同的料理方式將金針入菜,成為端上桌的佳餚,親自品嘗。當然,擺盤時也不忘以綻放的金針花作為點綴。
在茶園的農業療育活動,遊客除了親自摘採一心二葉的茶葉,並參與揉捻茶葉的過程,最後更將自己製作的茶葉與對將來的期許一同封入茶罐,將馨香與溫暖傳遞給未來的自己。
農業療育讓遊客從親自採開始準備食材
農業療育也運用「從農場到餐桌」的理念,讓遊客品嘗在地美味
利用休閒農場就地的材料,四季端出不同的農業療育體驗內容
茶園的農遊業者也規劃了與茶葉相關的農業療育方案
有別於高度人工操作的遊樂場所,農業是「靠天吃飯」的行業,農業療育的旅遊過程也是如此。這些場域會依照季節與農產品的變化,隨之安排適合各時節的體驗活動。遊客若在不同月份造訪同一處農場,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。台灣的四季更迭不像國外的高緯度地區如此明顯,但若走入有農業療育方案的農場,各季節能遊玩的內容往往不太一樣,檔期錯過了就只好「明年請早」囉!
延伸閱讀:
大梯田農園農業療育之旅
羽泰製茶廠—揉茶體驗
永續農遊 打造「可持續性」的台灣農遊
聯合國通過的《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》(SDGs),促使人們更進一步關心自身對環境、經濟和社會的深遠影響。旅遊行為與產業也是眾多反思對象之一,「永續旅行」的理念應運而生,永續農遊也是其中的一部份。它嘗試讓遊客在參與農林漁牧等體驗旅遊時,降低對於農村環境、社會文化的破壞,並促進農村的經濟,使農村得以永續經營「可持續性」的農業旅遊方式。
「
農遊超市」平台蒐羅了台灣各地的永續農遊行程,並依循環農業體驗、友善生態環境體驗、友善海洋體驗、人文慢旅在地體驗,永續餐飲,以及環保住宿等方式分類,讓有興趣的遊客更方便地一站選購。
延伸閱讀:
永續農遊及精選業者介紹
紓壓森呼吸 綠色療育與森林療育之旅
利用假日到近郊的自然環境走走,是人們日常休閒、紓解身心的方式,如同過年期間的「走春」活動早已成為生活、民俗文化的一環。在「綠色療育」旅行方式中,會比日常休憩更強調身心「療癒」的概念,將自然環境作為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元素,帶給人們舒緩與舒適的體驗。
綠色療育旅行的地點選擇很多樣,包括森林、湖泊、瀑布、溫泉等自然環境,同時也涵蓋一些介紹自然環境的文教設施。參與綠色療育旅行的難度低,自主時間的彈性也比較高,很適合想舒緩身心的上班族,即便只有半天或一天的時間,也可以走入綠色環境,讓自己喘口氣。
森林療育可視為綠色療育旅行的一部分,強調以森林環境作為療癒的場域,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,帶給人們深度的心靈慰藉。透過森林浴、森林健走、頌缽音療、攀樹、抱樹,與森林瑜珈等活動,遊客藉由五感全方位地體驗森林,以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。對於年長的銀髮族而言,多走出戶外於林間漫步,也是有益身心且可負荷的運動。
森林療育以森林環境為場域,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
遊客藉由五感全方位地體驗森林,達到紓解身心的效果
林業保育署近年積極運用全台各地的國家森林遊樂區,推廣培訓森林療癒師或設置自導式療育步道,讓民眾有更多機會運用林間進行療癒活動,享受森林帶來的放鬆效果。例如阿里山在2023年完成的「水山療癒步道」,就有以APP參與自導式療癒活動的設計,相當貼心與方便。
延伸閱讀:
森林鐵道之旅:重訪阿里山的療育體驗
展現台灣農遊新風貌
台灣的農業旅遊正在朝著更多元、更深入的方向發展。「綠色 x 療育 x 永續 農業旅遊」這些新型態的農遊方式,為不同客群與喜好地遊客們,增添了更多豐富的旅行內涵,也讓遊客們對台灣的農業與土地有更多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