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歸人與大地的關係本質
幼時在阡陌間奔跑,烈陽和清風拂過肌膚;無懼地躍入海洋,細小的泡沫滑過身側的搔癢,尋常的時刻好似被成長後的瑣事堆疊,但這種和自然貼近的身體記憶其實不曾消失。自農業社會以來,人類找到和自然互動的規律,古人講節氣,自此衍伸出生活的習性與文化,人與自然大地相互依附的關係是亙古不變的,從前追求一頓溫飽,今日轉化為放鬆的途徑——「農業療育」應運而生。
你可能會思考「農業療育」為何?「育」字有什麼意義?首先,你能想像成一種「在農業環境裡發生」的現象,它是人與大地自然互動下所產生的平靜和感動,透過引導與設計,加入知識傳遞以達成「育」的學習。走一趟「羽泰製茶廠」,會更了解採茶、製茶體驗和喫茶本身,能獲得的療育遠多於所想。
採茶體驗,一項互助的產業文化
羽泰製茶廠的「羽」取自茶聖陸羽,「泰」則懷有泰平豐收的意涵,具百年歷史的老茶園如今已傳承至第四代,生產桃映紅茶及獲前總統李登輝命名的「蘆峰烏龍茶」等茶葉。現由曾志強、陳照琳夫婦接手經營,致力於將傳統生產型態轉化為休閒農業,規劃農業療育之體驗,推廣結合食農教育的活動。
甫入園區,成排的葉片書籤在木架上隨風搖動,仔細一看,書籤上並非隨意採摘的葉片,而是「一心二葉」茶菁:以上方嫩芽為心,加上下方兩葉,也是普遍的採茶標準。學員穿越珠簾,將挑選的書籤與木片桌卡串聯,在簡短的迎賓導覽後,迎接第一項採茶體驗。
「傳統採茶有個富有人情味的環節叫做『借工』(也稱為『放伴』),當茶園採收時人力不足,就會召集鄰近的幫手協助,茶園則提供豐盛的午餐來回饋幫忙的朋友。」羽泰製茶廠的老闆娘陳照琳一面拿著採茶裝備說明,一面為學員繫上花布頭巾,讓其他人兩兩幫忙。採茶這個需要彼此互助的產業,體現於各個細小的環節,待斗笠、袖套、頭巾,和最重要的小茶簍穿戴完成後,即可踏入茶園親自採茶。茶園裡栽植金萱、翠玉、迎香等各式茶樹品種,依照老闆曾志強叮囑的採茶要領,用食指與拇指夾住葉梗,輕巧的取下「一心二葉」。
以茶葉入菜,為料理增添細膩
等待茶葉萎凋的時刻,沉甸甸的餐袋也已擺置於木臺,打開雙層便當,驚呼聲此起彼落,不難發現菜餚處處都是與「茶」結合的巧思。從茶葉烘蛋嚐起,茶菁經過特別揀選,讓細膩的茶香為料理增添層次,佐以時蔬糯米椒、桂竹筍等,搭配主食享用,還附上一顆茶葉蛋當作點心。蘋果紅茶以順口、香氣迷人的蜜香紅茶為基底,加入蘋果汁混和,冰涼下肚,彷彿又能再嚐下一道美食。
冠軍茶師的揉捻藝術
吃飽喝足後,接續進行揉棯重頭戲。羽泰製茶廠的第四代老闆曾志強為2020年球型烏龍茶製茶技術競賽冠軍,「茶葉裡的兒茶素,靠揉捻的過程轉成茶黃質,再經過後發酵形成茶紅質。」只見老闆專注的講解,將寬厚的手覆上萎凋後的茶菁,四指併攏、食指和拇指呈現中空三角形,三兩下就把蓬鬆的茶菁匯聚在一塊。
揉捻的環節看似簡單,事實上一比劃便知熟練與否。不僅要維持著三角形手型將茶葉以畫圓方式聚攏,使萎凋的茶菁逐漸轉為條索狀,還要輕巧施力,後半段逐漸加重力道使其出汁,偶爾將茶菁解塊打散再重新聚攏,避免揉捻不均,同時揀選未變色的葉片和粗大的葉枝。
在反覆的揉捻中,自然平靜了下來,茶香被微風推送,瀰漫在盛暑的空氣中。揉捻半晌,採茶的阿姨、叔叔前來關心,搓揉一陣各自負責的茶菁,分別下了「目前很好」、「還能再出點力」等不同評論,我們的「混沌」之手難以判別,但在老茶人的掌心裡卻有十分明確的狀態,這些經驗的積累即是好茶的底蘊。
送入乾燥機,製茶就算告一個段落。接續創作封罐用的宣紙條、茶罐裡的藏籤,畫畫、提字,為將來的開封注入儀式感。學員品嚐著早已準備好的桃映紅茶,淡雅的香氣漫入鼻腔,滋味甘醇圓潤,果然明白來處不易後,茶湯更有滋有味。
農業療育的源頭,自然的相處之道
舊時,三五好友舉辦「茶會」,花一整個午後沏茶、聊茶話,時間與茶葉一同緩緩舒展,回溯製茶,採茶慢、揉捻慢、發酵慢,從製茶到品茶,無一步驟不是從容對待。當一切慢下來,感官逐漸敏銳,滿足感就容易油然而生。
「農業療育讓你爬梳情感,著重於實際操作某件事產生的心靈生產,也就是心靈回饋。」活動後老闆娘陳照琳和我談農業療育,羽泰製茶廠一直走在觸動「心靈共鳴」的路上,靠得不僅是一片百年青翠的茶園、精湛的製茶手藝,更重要的是回歸農業的本質——分享人與自然合作的智慧與感受,那即是療育的源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