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屏東縣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是屏東縣東港鎮一項重要傳統民俗活動,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,也是這座漁港城鎮最具代表性的旅遊盛事,尤其是祭典尾聲的重頭戲「燒王船」,更是台灣知名的民俗活動之一。這項宗教文化盛事,已於2010年被行政院文化部核定為「國家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」之一。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迎王祭典已列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

 

祭典的歷史與意義

迎王祭典的「王」指的是王爺,反映著閩南與台灣沿海地區的王爺千歲信仰。王爺信仰的核心角色,據說為唐代宗時因護主有功而被冊封的溫鴻,但他後來海難喪生,到了天庭又被玉皇大帝命為「代天巡狩」的千歲爺,相當於玉帝的欽差,專門前往民間收煞驅瘟,又稱溫府千歲。

 

明朝時,福建沿海每到夏天常有瘟疫盛行,因此百姓為溫府千歲建廟,向王爺祈求驅除瘟疫、庇佑海上作業的平安,進而逐漸形成民間的王爺信仰,並與媽祖成為沿海地區、討海人的兩大信仰系統。而東港迎王的歷史,大概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的1684年左右,因此已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了,原則上每三年舉行一次。最初舉辦祭典的緣由,跟地方瘟疫流行有關,居民透過「迎王送瘟」儀式祈求平安。其脈絡主要是迎接五位由玉皇大帝派遣來掃蕩瘟疫、驅除惡靈的代天巡狩千歲爺(王爺神),以及負責為祂們打前鋒的中軍府,再加上長駐於東港,作為東隆宮主祀對象的溫府千歲,由這七位神明一同保護地方的平安與繁榮。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居民透過「迎王送瘟」的儀式祈求平安

 

為期八天的豐富儀式

東港迎王祭典主要在八天七夜中進行,過程中大致包括請王、繞境、王船法會與敬王、遷船繞境,以及最後的送王儀式。

 

第一天的請王儀式於鎮海公園的海邊舉行,象徵著王爺的駕臨,也意謂著祭典的正式啟動。接下來會有四天的遶境活動,千歲爺的神轎會在東港各地進行繞境巡視,讓千歲爺巡查地方,驅除不祥,為居民帶來祝福和保護。七位王爺的轎班,會由東港本地的七角頭宮廟擔任,每位王爺的轎班會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以區別任務。繞境過程不限於本地的陣頭參加,以2024年的甲辰迎王為例,有來自全國各地宮廟的168個隊伍共襄盛舉。在此同時,主辦單位在東港河堤公園旁,更以一千六百斤烏魚子及五百斤魷魚等材料打造了「雙龍雙鳳」展示供品,展現漁村居民的海派作風,這可是在一般農村祭典看不到的景象呢!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每位王爺的轎班衣著顏色皆不同(藍色為溫府王爺)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「雙龍雙鳳」的龍身鱗片由烏魚子打造,祭典結束後作為結緣品

 

第六天與第七天的王船法會與遷船:會讓為祭典而特地打造的精美王船,於遷船儀式中陸上行舟,巡迴東港各地。遷船儀式尾聲的「王船回府」,令王船通過東隆宮的牌樓,是整項儀式的另一看頭。

 

最後一天凌晨在鎮海公園沙灘舉行的送王儀式,就是最知名的「燒王船」階段了。這項儀式意味著千歲爺與中軍府完成使命後返回天界,並將世間的瘟疫與災禍一併帶走。燒王船的壯觀過程吸引了大量信徒與遊客,是祭典的最高潮。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王船回府通過東隆宮牌樓,是儀式另一看頭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燒王船為送千歲爺返回天界的儀式

 

漫步東港認識漁村文化

東港迎王平安祭典,已成為台灣代表文化祭典的重要部分,它結合了歷史、宗教和社區精神,表現人們對平安的祈求。其豐富的儀式也過程也吸引了眾多遊客遠道而來,促進了地方經濟。

 

遊客們也許沒辦法和遶境的轎班一樣拜訪東港各角落,並享受宮廟準備的海派美食,但還是可以安排一些時間於東港街頭漫步。靠近豐漁橋附近的內港灣,能見到古厝與管筏同框的場景,很有古早漁村的印象。鎮上主要祭祀蘇府千歲的鎮海宮,是間具有濃厚漁村色彩的宮廟。正殿內的「波浪神龕」是一大視覺亮點,這種波浪型結構並非建築物的傳統工法,而是匠師們將造船技術運用於陸地,才能「」出這項罕見傑作。宮內的拜殿藻井也以漁網與各種魚群作為主題。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豐漁橋附近的港灣很有古早漁村的印象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鎮海宮正殿的「波浪神龕」是應用造船技術才完成的建築作品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鎮海宮的藻井可見到漁網與各式魚類

 

逛累了,不妨前往華僑市場點些海鮮祭自己的五臟廟,有「東港三寶」之稱的黑鮪魚、櫻花蝦,與油魚子都別錯過;遊客也可前往東港區漁會選購各式加工伴手禮。喜歡甜食者,東港的「福灣莊園休閒農場」有曾獲國際巧克力比賽大獎肯定的各式優質可可產品。無論是心靈或美食的收穫,相信對每位參與迎王祭典者來說,都是一次難忘的體驗。

 

 

漁海有約:東港迎王祭典

民眾可在通稱「華僑市場」的漁產品直銷中心品嘗海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