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成功打入田媽媽「記憶中的那一味」傳承新食代決賽,是議蘆餐廳的年末大喜事,這道料理聽其名即可感受到它與霧峰風土的緊密連結,不僅是典型的台菜,於尋常百姓家、快炒店、高級餐廳可經常看到它出現,配一碗白飯,淋上湯汁,就是台灣人熟悉的味道,而田媽媽議蘆餐廳更把傳統麻油雞,豪華升級成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,讓味道和視覺都更豐富更香醇,難怪在12味比賽現場,一舉擄獲評審們的心。
隸屬於霧峰農會的議蘆餐廳,帶領著地方家政班婦女,通過核可進入田媽媽系統以後,在菜單的設計上就以霧峰季節農產品為主力發想,首先,料理最好是「很下飯」,讓顧客能夠坐下來好好吃一碗飯,因為霧峰是香米的故鄉,也是台灣面積最大的「台農71號益全香米」產區,它米粒短圓飽滿,外觀晶瑩剔透,米飯黏性佳,煮飯時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像是芋頭般濃濃的香氣,特別的身世來自於日本品種米「絹光」和台灣本土品種「台梗四號」的成功配種,繼承了日本米晶瑩圓潤的外觀,也完整保留台灣米的芋頭香氣,經過九年的配種試驗,終於 2000 年登記成功,為了紀念培育的郭益全博士,特此命名為益全香米。
為了讓益全香米的運用更多元更有趣,霧峰農會還派員前往日本清酒聖地新潟,學習清酒釀造技術,承日本杜氏「心魂傾注」的造酒精神,成功以益全香米釀造出全系列清酒,締造出台灣清酒傳奇,自然農法香米的米心精華和埔里純淨泉水的米麴發酵魔法,使初霧清酒在國際屢獲大獎,議蘆餐廳主廚遂起心動念,
「如何讓霧峰絕妙的淡麗辛口吟釀入菜呢?」
把清酒用在麻油雞料理,是最容易和消費者對話的窗口,而田媽媽的核心價值「風土和永續」,給予主廚使命和靈感,有了香米釀造的清酒,如果在雞酒裡再加上洋菇共舞,墊高這道料理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營養,更可以把洋菇在霧峰的前世今生說給客人聽,遂有了全國獨家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的誕生。
洋菇又叫蘑菇,台灣老一輩人多以台語「松茸」稱之,白白胖胖的菇蕈討喜模樣,蛋白質含量高,也被暱稱為蔬食界的牛排,回顧台灣洋菇栽培史,第一顆洋菇即是1953年由位於霧峰的前台灣農業試驗所成功栽培出來,很少人知道霧峰是台灣洋菇的故鄉,50年代初,霧峰區在全國菇業經濟中獨占鰲頭,時至今日,霧峰仍有14公頃面積的菇類栽種,且高達九成屬環控設施有機農法,「菇類王國」風華未減。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菇類的品種、應用與產業發展,霧峰區農會更在農會大樓6樓打造全台唯一、世界唯二的「菇類菇類產學館」(另一處在荷蘭),來到田媽媽議蘆餐廳用餐的客人,即可就近到這座精心打造的菇類博物館,深度了解洋菇在台灣的七十年繁華路,從餐桌到博物館,一道樸實、傳統的料理「麻油雞」,緊緊扣住香米吟釀與在地洋菇,難怪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一推出,評審眼睛為之一亮,吟釀的花果香氣在唇舌間淺淺漾開,打破台味框架卻又新舊味融合,成為議蘆餐廳的高人氣料理,來到田 媽媽議蘆,點一鍋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,就對了!
老薑、洋菇、雞高湯、黑麻油、土雞肉、米酒和大吟釀,全部台灣天然原型食材,就是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的美味密碼,吃過這道菜,霧峰這塊土地上所受到的老天恩賜和農職人們的專業生產,當更能深刻體會,是非常聰明又符合當代餐飲趨勢的料理設計。
「田媽媽議蘆會館」位於臺中市霧峰區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內,前身為議員會館,是台灣第一個古蹟會館,為使古蹟活化再利用,進而重新整修為時尚、明亮的中餐廳,占地18公頃園區內的議事堂、議政博物館、民主草坪等空間,古意和綠意盎然,這是一家內外環境皆高雅、美麗的田媽媽,滿滿的風土故事在餐桌上呈現,我吃了一碗「吟釀洋菇麻油雞」,清酒調味後的香醇,不讓人醉只讓人饞,於是我又添了第二碗第三碗…..。
洋菇是霧峰發展成熟的菇蕈產業,把洋菇、清酒和土雞做成升級版的麻油雞,是田媽媽議蘆根據霧峰風土所創作出的極致美味料理。
霧峰農會旗下酒莊以益全香米釀造的清酒淡麗辛口,拿來做傳統洋菇麻油雞料理,真是奢華。清雅的酒香,柔和溫順,滋補又不燥。
把田媽媽招牌掛在餐廳內最重要的牆面上,並以燈光重點投射,讓客人坐下來用餐,就能看到議蘆與田媽媽的連結。
田媽媽議蘆餐廳窗外滿眼綠意,透明落地窗營造出高雅氛圍,不論是多人宴客大菜或是小聚家常料理,議蘆都受到高度歡迎。